|
作者:鳳凰國際智庫非洲觀察員鄭凌濤 編者按: 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非洲這片遙遠且原始的大陸。 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對非洲非金融類直接投資33億美元,覆蓋到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有望連續第八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 當非洲草原在徹夜不眠的燈光與隆隆的挖掘機聲中驚醒,各種潛伏的矛盾也漸漸涌現。中國企業抱怨國內治理公司的經驗一到非洲就失了效,非洲員工也慢慢放棄了“改造”只懂悶頭賺錢的中國老板的希望,逐漸接受了高強度的工作。 隨著“一帶一路”中非合作繼續推進,兩種迥然不同的文明的碰撞由表及里,日益深入。在看似無窮無盡的勞資糾紛背后,其實是更深層次的文化價值沖突在阻礙中國進一步前行。信仰為無的中國人該如何對非洲人的“富足”感同身受?中國企業又為何不能像歐美公司那樣,在非洲文化土壤中如魚得水地牟利與生活? 本期《先行軍@帶路足跡》聚焦中企進駐非洲產生的勞資矛盾。在非洲調研多年,鳳凰國際智庫觀察員鄭凌濤采訪包括中鐵七局、三一重工、贊比亞中國銀行等在內的40余個大小的非洲中企,走訪五個非洲國家,從最直觀的角度切入,幫助中國企業除掉“民族”濾鏡,重新審視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擴展之路。 給錢也不加班?中國人不懂非洲人的從容 來非洲的中國企業投資者通常抱怨,每次發工資后就幾乎找不到工人了。一個月300美元的薪水,不是全喝酒去了,就是買個手機玩。如果你要他們加班,他的回答會是:什么,加班?給加班費也不干。中國人不懂,有錢為什么不賺? 但是為什么要賺這么多錢?非洲人也不懂。當金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時,非洲人就會顯得格格不入。中國人眼中的趕工期、掙錢、攢錢,對當地絕大多數人來說似乎都是另外一個世界的邏輯。相較于中國人“拜金式”的生活方式,非洲人似乎有著自己的“小幸福”。而在觀察員所生活的贊比亞,這種幸福感被發揮到了極致。 在部落里,有商店的地方一到晚上就會放起非洲音樂,大家就在店里的平地上一起快樂地歌舞,感謝神靈給大家帶來的快樂生活。跺腳、拍手、捶胸、捶腿……伴隨著自由的節奏,各種歡樂的顏色仿佛在空氣中炸裂,焦慮、迷茫的情緒被這片土地排擠到了天邊。“活在當下”的灑脫和自由刻在了非洲人的骨子里。他們喜歡快樂的生活,也會追求精神上的信仰,把每一天都當成享受。 非洲人過著原始的部落傳統公有制生活。在贊比亞,一個人從上學到墳墓,都有低水平的保障。非洲人有自己的原始宗教,也有伊斯蘭教、基督教。精神生活的豐富讓他們在物質相對貧困的條件下過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也讓他們無比樂觀和自豪。盡管疾病與戰亂不斷,但非洲人從未將苦難當作生命的主旋律。他們不會想以后會怎么樣,也不想像中國人一樣成為工作的“苦行僧”,而是抓住每時每刻想要溜走的快樂。 非洲安哥拉 文化迥異的中企,來到非洲磨礪重重 如果說西方人給非洲送去了圣經,帶走了黃金,那么中國人則給非洲送去了工作,帶來了抱怨。 截止到2017年5月,共有49家央企部分在非洲開展業務,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約承擔了417項大型項目。當然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中國公司。他們大多集中在能礦合作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制造(含農業合作)三大領域。 自從2016年中國與埃及簽署了“一帶一路”建設諒解備忘錄,非洲也就此成為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建設中的一環。于是越來越多的逐漸成長起來的中國企業,懷揣著各種期待來到非洲,想要大顯身手。 在非洲,中國的印記無處不在。央企承建了超過6000公里公路、鐵路7500公里、16個大型港口、十多個機場、90%的水電站、30個城市的供水和農業灌溉工程。而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規劃建設,到使用運營,再到后期維護,就代表著其所創造的大量相關工作。 然而現實總不是百分百的美好。中國企業的確促進了非洲國家制造業水平的提升,但也遇到了很多問題。中非之間的合作起步晚,企業在進入非洲的過程中,通常會引起原宗主國的敵視;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與當地原有經濟的再平衡過程,需要中國企業適應當地情況,與當地民眾共同協調發展。 在有著巨大文化差異的中國與非洲之間,各種故事恐怕才剛剛開始。在贊比亞,有兩家著名的中國通信工程企業雄心勃勃地經營著。其中一家的員工“自豪”地告訴觀察員:“這里的通訊網絡,無論固話還是移動電話、互聯網,全部由我們架設。” 而另外一家的中國員工則感慨的說:“真不知道在給非洲造福還是作孽,幾年功夫下來,凡是人跡能到達的地方,甚至人跡沒有到達的地方,都給他們架起了電線桿、拉起了電線,早先那種純原始的生活方式恐怕是不好找了。”在修路,造廠,架線的過程中,各種破壞難以避免。 非洲員工對中國老板們的評價也是毀譽參半,非洲人很是不能適應中國企業“家長式”的作風。觀察員采訪了一位來自中國的小煤礦老板,他開采非洲的煤礦,然后轉手銷給中國的銅礦大公司。在談到跟當地人的關系時,他撇撇嘴說:“這些年不好管了,動不動罷工鬧事,早先的時候不聽話我們都可以隨便打。”與此同時,非洲員工也在抱怨,他們對于自己的中國老板似乎已經不抱希望,“我們幾乎沒有休息日,只有星期天能休息半天,甚至有時候圣誕節也要上班,而且完全沒有加班費。” 除了這些矛盾,對于只想獲取超額利潤的中國企業,當地的法律永遠有隙可乘。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部分企業把假冒偽劣帶到非洲。商品質量問題是中國商人帶來的很大的問題。在有信仰的非洲人看來,以次品冒充合格商品是一種不可理喻的行為,“這不是一種好人的行為,在宗教信仰里也是不被準許的。” 當地的法律一般沿用英法,有嚴格的勞工保護法律。但卻有很多中國企業在用工上不遵守法律,他們雇工不簽合同,不繳保險,克扣當地員工工資,發放低于所在國規定的最低標準的工資,節假日強迫員工上班,還不支付加班費,隨意解雇勞工,最終激發勞資矛盾。 當地人通常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所以一些在非洲的中資企業,時常會接到當地法院送來的傳票。他們之中甚至還有把老虎機拿到非洲當游戲機經營的人,這種事也時常被當地管理部門發現并懲治。 “中國人就只是來掙錢的。”當地工人這樣不滿地評價。中國人在非洲顯得愈發急功近利之時,積累下的矛盾就像一個個潛伏的炸彈,埋藏在中非友誼飛速前進的鐵軌下。 中國企業在非洲的勞資矛盾 在《中國投資在非洲:工人的機會或威脅?》的封面上,一位中國男子面對著大批抗議示威的黑皮膚非洲人愁容滿面。當地人手舉標牌,寫著諸如“中國人必須遵守法律、尊重勞工權益”等標語。勞資矛盾一直是中國企業水土不服的病癥。近年來,盡管中國企業的業績一再上漲,他們最為頭痛的工會談判問題仍然沒有完全解決。 “沒有經驗”是中國企業家在談到如何與工會相處時最常用的詞。“國內的工會好多都是人事經理兼任的,哪有這么多麻煩。”中國企業主這樣抱怨。這是國內的現狀,也許在國內還未釀成風暴,但拿到國外去則是很大的短板。每年一度的工資談判都會讓資方付出更多的人力資源成本,而罷工和游行則是當地員工最有力的武器,過程中難免產生更加激烈的沖突。例如2006年,謙比希銅礦的工人為了反對拖延支付工資而自發罷工,進而引發騷亂,混亂中有兩名示威者被槍殺。 面對利益沖突,中國人往往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說教別人,而不是直指矛盾,在處理非洲勞資問題上同樣如此。觀察員所采訪的一位小企業主就試圖通過與非洲人“講道理”化解矛盾,他這樣勸說埋怨的員工:“現在全球金融危機還沒有好轉,中國企業的投資對當地是有著重要意義的,需要你們支持。工會怎么能和企業的利益對立起來呢?我們應該是一致的嘛,只有企業發展好了,每一個人的利益才能有保障;否則企業跨了,我們拿什么來保障工人呢?”但是在價值觀和文化上迥異的非洲人看來,他們顯然無法理解這與自己被拖欠的工資有什么關聯。 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認識到要遵守當地法律,尊重勞工權益,同時也在學會使用當地法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但是僅僅遵守法律法,運用律是不夠的,還需要從生活細節,到社會理想的層面上去融入非洲。例如中色集團在非洲的各個企業在試圖承擔很多社會責任,包括捐助當地中小學、修建醫院、捐獻公共汽車站的遮雨棚等等。 然而這種“中國式公益行動”依舊存在問題。因為當地人會把錢更多地用在宗教信仰方面,比如說修建教堂,舉行原始宗教活動。非洲人是有宗教信仰的,這一點與大部分中國人很不一樣。一位非洲友人這樣問觀察員:“你看起來是個好人,但為什么不信教呢?”原來在他們的意識里,只有壞人才不信仰上帝,所以無論如何也不能理解大多數中國人不信宗教的事實。中國企業需要理解到,宗教占據了非洲人的人生中很大一部分,他們也愿意為之花錢。 而當地印巴人、西方人的企業就沒有這樣嚴重的問題。因為他們在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種族融合等方面都與非洲有著更加人性化的交流與合作。西方人為非洲傳播了基督教,也推行了英國或法國的法律制度,人們的日常生活、行為、社會理想都能與西方相融合。相同宗教信仰、相似的文化背景,讓他們在與當地人相處時,變得如魚得水。 隨著“一帶一路”逐漸走上日程,中國人究竟要在非洲建設自己的“后花園”,還是各國共享的“百花園”?這關鍵要看中國怎樣處理各種矛盾,平衡利益與友誼的關系。 贊比亞街頭 中國怎樣處理各種矛盾?平衡利益與友誼的關系 對于非洲大陸來說,中國企業的開發憂喜參半。當中國的首都已經變成了霧都,那么如何避免這片美麗而單純的大陸重走中國的老路?非洲人有自己的發展方法,他們有對自然的敬畏,有對神靈的感恩。所以他們已經在盡量避免讓中國人在非洲大陸過度開發。比如在加納,當大量中國人涌入開采金礦時,部分礦區由于非法開發而被整頓。加納政府還成立了打擊非法采金專項工作組開展執法行動。 非洲需要發展,但不是中國式的發展,我們更要避免把某些不好的做法帶到非洲。就目前來看,非洲人的發展是適度而且合理的,各項法律也相對健全,并未出現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的情況,因此中國企業也不可能在非洲這樣的地方超出當地的發展制約,只要遵守當地法律,融入當地文化,就能獲得不錯的發展機會。 除了基礎設施投資,非洲的文化同樣是一個潛在的經濟閃光點。非洲原始的文化、民俗、宗教,都是歷史浪潮打磨出的珍寶,如果在過度開發中就此消逝,未免太過可惜。例如馬孔德木雕就在中非合作中架起了一座藝術的橋梁,為中國企業挖掘非洲文化瑰寶指引了一條和平之路。 那些手工刻磨而成的木雕,被叫做“黑精靈”,根植于馬孔德人的生活和宗教信仰,充滿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與民族性格。中國企業家李松山在被“黑精靈”迷住的20余年中,收藏了一萬多件馬孔德木雕,每一尊都記載著他和馬孔德藝術家們的真摯感情與中非文化的融合與交往。他與本地人之間的關系超越了普通意義上的老板與工人、收購者與創作者的單純利益關聯,建立起濃濃手足情,結下了牢固深厚的友誼。在馬孔德藝術發展史上,李松山用雙贏的方式樹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李松山之所以能夠找到認識非洲最繁華的一扇門,更因為他對這個瑰麗的文明打開了心扉。非洲人曾經歷過與中國人相同的命運,中非從來都是命運共同體。直到今天,非洲的很多知識分子,對中國的情感不在于中國的經濟崛起,而在于中國從社會思想變革的底色中不斷地前行,甚至在轉變世界的思想,而這一思想將在根源上瓦解帝國體系。 因此,中國人需要站在非洲人角度去看這片大陸。在非洲就要回歸非洲原生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免發生目前這樣的文化價值觀沖突。其重點不在認識論,而在價值論。這是目前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拓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問題的根源。這個問題值得在非洲的中國企業和中國人深深的思考,否則非洲人能看到的只有因沉浸在自己世界中而“扭曲變形”的中國人。 幾個世紀前,我國的鄭和船隊就曾到達過非洲。今天,“一帶一路”的倡議再次把中國企業帶到這個生機盎然的地方。在留下美好建設成就的同時,希望我們也能為中非友誼做出自己的努力,與非洲不同民族和文化“交而通”,而非“交而惡”。 非洲是塊待開發的寶石,他有著自身的原生態和美麗的心靈。我們在建設各國共享的百花園時,需要有文化的融入,文明的進步,更有中國人自身精神面貌和素質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