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長壽地區的人種、氣候、食物、習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與健康之道相反。如有的老人嗜煙酒、喜肥肉,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為人隨和。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等總結出的長壽之道是: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
“壓力激素”會損傷身體 《黃帝內經》:“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癌癥、動脈硬化、高血壓、消化性潰瘍、月經不調等,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因此,這類病,被稱為心身性疾病。
人的心與身,何以有如此緊密聯系? 因為,下丘腦-垂體-腎上腺這三點一線形成了人體的應激反應中心。碰到危機時,它們分泌“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在激素的作用下,身體中的各種“資源”被重新調配,減少消化、免疫方面的供給,將重心放到心臟的供血和肌肉的運動中去,以讓我們迅速應對危機。 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貪婪等,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于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讓小鼠致死。因此“壓力激素”,又稱“毒性激素”。 如果人是快樂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 益性激素讓人心緒放松,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可使人體各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
“目標”能激發生命活力 個案:今年1月6日,上海交大原校長范緒箕教授度過了他的百歲生日,他至今仍每天做實驗、寫論文、指導博士研究生。 新的研究表明,“目標感很強”,對健康有益,因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這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其生理狀況。 英國科學家在40~90歲的人群里做了一個7年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沒有明確生活目標的,比有明確生活目標的,病死或自殺的人數,足足高了1倍;患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也多了一倍。 再則,醫學早就發現,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
為何會如此?
原因是,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么隱藏在你潛意識里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 如果有目標呢? 首先,有目標就會有積極的心態,努力去尋找實現目標的途徑,就會勤于用腦。 科學家發現,勤于思考的人的腦血管經常處于舒展狀態,從而保養了腦細胞,使大腦不過早衰老。 科學家還發現,腦子活動時總是把較多的葡萄糖送到腦中最需要的地方。在安靜時,老年人和青年人相比,腦內葡萄糖利用率較低,但用起腦來,腦最活躍的地方所得到的葡萄糖并不低于青年人。所以,用腦可促進腦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再則,“目標”可以激發生命活力,戰勝疾病。 墨西哥一位老人患了癌癥,來日無多。但當他的兒子兒媳出車禍去世之后,他的病突然好了,因為老人有了新的生活動機、新的目標——他得撫養無依無靠的孫子。 還有,目標實現了,會讓人非常快樂。 諾貝爾獎得主們之所以長壽,有個原因就是,功成名就、獲得社會認可,帶來了身心的巨大愉悅。 但是,目標的確定有以下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目標”一定要切實可行,否則會起副作用。 目標不一定要大,學習唱歌、組織旅游等都可以是目標。
長壽的首要秘訣是家庭和睦 個案:格魯吉亞有位農婦活了132歲零91天。在她130歲時,有記者問她長壽的秘訣,她回答:首先是家庭和睦…… 美國有兩位心理學教授經過20年研究發現: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際關系”。他們說,人際關系可能比水果蔬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 哈佛大學醫學院一項對268名男性的跟蹤調查也發現:一個人生活中真正重要的就是和別人的關系。缺乏社會支持,對健康的危害與吸煙和不運動不相上下。 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系”的跟蹤調查發現: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死亡率高達14%;而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的人,其死亡率僅為2.5%。心臟病的發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說:人際關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滿著憤怒、怨恨、敵對和不滿情緒,會致使交感神經時常處于亢奮狀態,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得過多。 再則,人是群體動物,活著,就是活在人際關系中。心理學家馬斯洛總結的人生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 除生理需求外,均和人際關系有關,“需求”獲得滿足,即會收獲快樂!
|